新象: 中国当代摄影近作展

开幕式: 周三 2月23日 | 18:00 - 20:00

February 23 – April 9, 2022

Press Release

参展艺术家:
鸟头,蔡东东,陈萧伊,刘勃麟,文非易,谢思冲,徐冠宇,杨博炜,叶甫纳,曾翰

奕来画廊荣幸宣布将推出群展《新象——中国当代摄影近作展》。本次展览囊括了代表中国当代艺术不同时期的十位艺术家的十八件作品,旨在展示对于摄影这一媒介的创新与再定义,并根据时下的社会政治和科技大观,对摄影师、摄影视角和作品间的三边关系进行了探讨。

尽管经历过数次科技革新,摄影之核心始终在于将当下的瞬间定格从而让过往不朽,且这一媒介是达成此目的的最佳选择。摄影术的奠基人之一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认为,摄影这一发明使“人造之眼”成为现实。然而,摄影作为艺术媒介所能够传递的信息却早已超越了单纯地精确仿真。本次展览中的作品通过大量的探索,扩充并再诠释了摄影的定义,且就摄影与社会及与个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此次展览中所展出的作品捕捉了如战争、公民运动、流行病等重大事件,同时也通过极为个人的叙事角度讲述了性取向、人际关系和文化异化等话题。

艺术家刘勃麟与蔡东东运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对个性消失在大文化背景中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在作品《俄罗斯杂志》和《平壤超市》中,刘勃麟将自身消融进现代社会最标志性的两种公共设施之间。蔡东东的作品《点燃》和《剧场》则运用了相反的方式,突显出日常摄影中的亲密性,以及对于空间和触觉的感知。因此,这两组作品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到底在什么时候被迫消失,又会在何时选择消失?以“在世界中为自身觅寻安身之处”为主脉络,叶甫纳与曾翰从不同的角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二人的作品看似相互驳斥,两位艺术家对于中国文化现象和图像学的探索实则相辅相成,其中暗指了解构主义,即以一种“由内而外”的方式看待世界。曾翰的《山鸣谷应》系列作品致敬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围绕“培育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中心展开,通过艺术表达对自然的敬爱。叶甫纳对中国保守的社会现状与年轻一代渴望突破桎梏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行了反思。在作品《亚种?!30个初音未来》和《另一个梦》中,她引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以构架出基于亚文化的乌托邦。作品中穿着华丽的人物与老旧的背景形成对比,继而使我们不禁质疑流行文化从兴起到过时的粗糙轨迹。

鸟头和徐冠宇所热衷的并非单一的照片,而是通过拼贴客观世界的图像创造虚构,从而探索一种流动的、混合现实的概念。媒介的本质是多维的,即媒介是将图像碎片有意识地抽离、选择、排序与合并。徐冠宇通过拼贴创作,反思了他个人在中国与美国的经历:中国对于其酷儿的身份一直不予接受,而美国则是无法融入的异乡。鸟头在作品《情放志荡-43》中将时间与空间解构,强调了他们潜意识里的自由、想象以及溯祖的欲望。这两组艺术家对现实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本身抱有兴趣。因此,他们将熟识事物的碎片化,并拆解重组。杨博炜与谢思冲就“集体现实”这一概念上做出了让步。“集体现实”这一概念于中国人而言是跨越了时代且经久不衰的,它的影响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于塑造今天的他们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归属于一个国家性的“集体”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两位艺术家利用潜意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通过其作品,谢思冲将集体记忆与创伤当作是情谊的来源以重新审视,继而对因此产生的假想社群意识进行了评论。杨博炜的作品构图有着形似神龛般的沉静与疏离,他利用能够反应中国酷儿人群创伤的图像,重建了童年记忆中的景象。

在文非易和陈萧伊的艺术视野中,自然的力量与奇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萧伊的作品《Foam,Form(Phase I)》深受吹过肥皂泡的风的启发,其空灵的气质反映了她对自然的痴迷。自然对事物轻而易举却深远的影响使她着迷,其中所展现出的人类与自然力量间不对等的抗衡尤为甚之。在认可上述说法的同时,文非易对人类将自身关于死亡的忧虑投射到周遭环境的方式更为感兴趣。其作品《柚子树下》系列和《木,波,岩》系列作品遵从了自然的本能特质,摆脱了我们人类对于不可控事物刻意控制的倾向。这两位艺术家的美学语言虔诚而谦逊,是她们关于世界的记忆的结晶。
 



问询:
奕来画廊
Phil Zheng Cai 蔡正
phil@galleryek.com | +1 212-255-4388